政府工作报告(2010)

——2010年12月28日在武汉市汉阳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区长   涂山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汉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武汉新区建设机遇,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围绕实力汉阳、繁荣汉阳、生态汉阳、和谐汉阳建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15.5%,五年年均增长17.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9.2亿元,同比增长33%,五年年均增长34.1%;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1.55亿元,同比增长15%,五年年均增长21.7%;区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93亿元,同比增长15.3%,五年年均增长24.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0.3%,五年年均增长22.8%;出口创汇达到8740万美元,同比增长20.1%,五年年均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75亿元,同比增长18.8%,五年年均增长1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99元,同比增长12%,五年年均增长14.5%,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五”期末均实现翻番。我区荣获和保持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城区、平安区、双拥模范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汉阳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我们坚持实施“优二强三”战略,在加快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以工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04:70.26:29.7。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形成食品医药、日用轻工、钢材加工3个过20亿元的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9户;2010年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实现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被列为首批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积极服务南太子湖共建区建设,东风本田二厂正式开工。商贸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钟家村、王家湾两大商圈日趋繁荣,武汉摩尔城、顶琇广场、闽东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开业,大洋百货、沃尔玛、家乐福、欧亚达等大型卖场销售形势良好;九州通集团成为2004年以来我省首家在沪、深两市主板挂牌上市的企业;2010年汉阳经济开发区商贸、汽车、医药物流三大板块销售额分别实现163亿元、77亿元、305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同类省级开发区前列。组建武汉四新生态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主体结构封顶,二期项目顺利启动。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累计新增开工面积6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13万平方米。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琴台文化艺术中心、晴川阁建设改造全面完成,归元寺、武汉动物园、中华奇石馆改扩建顺利推进;龟北片“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入驻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企业40余家;知音文化旅游节、武汉知音花灯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影响扩大,2010年旅游业直接收入达到3.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抢抓扩大内需有利时机,策划储备了总投资超过745亿元的重大项目102项,其中34项列入市级重大项目推进计划,3项列入省级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建成重大项目92项,完成投资321.5亿元,实现新增税收16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6倍、5.9倍和3.2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茂、华润、九龙仓、新世界、绿地、金地、省烟草、省交投等亿元以上项目20项,引进武汉屈臣氏、普罗集团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24项,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81.8%、50%。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百威、苏泊尔通过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宏昌炉料、四新铜业、洪湖科技等企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以上。全区科技孵化基地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孵化重点科技企业60余家。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4%,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5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倍。

——过去的五年,是汉阳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我们抢抓武汉新区建设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攻坚提速。“十一五”时期道路建设总投资59亿元,累计建设道路里程64.7公里,全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6平方米。江城大道、知音大道、琴台大道、马鹦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建设完工,全区“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基本形成。2010年,四新大道、郭琴路、汉蔡路等道路建成通车,七里庙220千伏变电站、黄金口110千伏变电站建成营运,汉阳大道、鹦鹉大道新建人行天桥5座。杨泗港雨水泵站、曹家碑雨水泵站、崔子湾污水提升泵站等项目竣工,疏浚管网1095公里,部分地区的渍水外排问题得到解决。堤防建设管理不断加强,2010年成功抵御汉江特大洪涝灾害。两大改造步伐加快。城中村改造走在全市前列,30个村启动改造,21个村顺利组建集团(公司),1.1万户村民转为城市户口。13个村实现整体拆迁,全区累计完成拆迁556万平方米,腾退开发建设用地26000亩,建成还建房114万平方米,新开工252万平方米。2010年,陶家岭、邓甲、新新、潮江等8个村实现整体拆迁,五里墩、磨山、渔业、丰收、红卫5个村成功挂牌,全年完成拆迁267万平方米。旧城改造持续推进,月湖、晴川、鹦鹉、五里等片区危旧房改造面积累计达156万平方米。生态环境日益美化。琴台广场、汉阳公园、莲花湖公园完成大规模改造,汉阳长江江滩、汉江江滩部分建成。全区新增绿地面积17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月湖、莲花湖引水及生态修复工程、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黄金口污水处理厂和一号、三号明渠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月湖水治理得到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代表充分肯定。“六湖连通”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龙阳湖、墨水湖、南太子湖、三角湖四湖基本连通。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探索推进,2010年集中解决占道经营、暴露垃圾、渣土运输等一批城市管理难题。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建成区内烟控区和噪达区覆盖率均为100%。

——过去的五年,是汉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全覆盖。落实就业扶持资金1.8亿元,安置失地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实施“低保”动态化管理,累计发放低保金1.7亿元;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社区医疗“五免六减”等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完成二、三、四砖瓦厂棚户区改造,搬迁居民900多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33.8万平方米,廉租房配房租赁1768套,租金补贴1527万元,实现应保尽保。2010年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期末的23平方米提高到32平方米。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2所省级示范高中获评达标,9所初中标准化建设完成,拦江堤中学主体工程完工,“五片三中心”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中高考屡创佳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万千百十”文体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全民健身中心等文体配套设施建成开放,归元庙会、汉阳高龙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使用,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型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积极探索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新改扩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我区被评为省级中医药示范区。优化计生服务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2010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集中推进了47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提挡升级,净增面积达2.2万平方米,超过过去9年建筑面积总和。全市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晴川街建成,总投资1.5亿元的区社会福利院开工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社区“八大员”整合经验被誉为“汉阳模式”在全省推广,洲头街、桥西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积极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区,110个社区实行无障碍设施改造,3个街道建立残疾人“阳光家园”。《汉阳年鉴》(2009)荣获国家一等奖和省年鉴评比特等奖。国防、老龄、档案、广电、民防、仲裁、民族、宗教、侨台、机关事务、关工委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和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物防技防设施覆盖全区,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信访稳定工作迈出新步伐,201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群众信访接访中心,集中接待群众来访,信访件由转办变为直办。领导大接访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机制初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逐步完善,四新地区管委会维稳经验得到国家信访局的高度肯定。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好态势,动物A型口蹄疫、禽流感等高致病性动物疫病防控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我区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过去的五年,是汉阳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环境改善力度最强的五年。我们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行政行为不断规范。认真贯彻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切实加强与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的联系,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议案、意见和政协提案、建议办理回复率达100%。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2010年我区被评为全市“反渎职侵权、促依法行政”十佳单位。完善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城市管理、应急体系等制度建设,从机制、体制层面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全面完成“五五”普法,我区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区政府每年承诺的实事全面完成,辖区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政府行政机构由27个精减为24个;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由7个精减为5个。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现政务中心异地改扩建,拓宽政务服务中心办事范围,开辟“绿色通道”,推进并联审批,简化28家窗口单位的行政审批流程,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47万余件,即办件35万余件,即时办结率75.5%,提前办结率100%。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升级,政府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加大政务督办力度,政府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完成。行政作风不断改进。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区领导与企业对话制度,开通企业便利“直通车”,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19例,行政作风明显好转。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完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的监管,区审计局获评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任职培训和菜单式选学培训逐步规范,公务员考核体系不断健全,整体队伍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执法监察和行风评议,率先在全市开展企业评议机关活动,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逐步扭转。深化源头治腐,30个村建立城中村过渡期腐败风险防控体系,“十个全覆盖”工作全面推进,“汉阳区党政机关廉政指数评估系统”在38家单位试点运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廉政准则》得到较好贯彻落实。

“十一五”时期汉阳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提档进位;四新生态新城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总部经济招商成效明显;多项市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社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面向未来,汉阳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感光荣和自豪。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发展理念逐渐形成,新的体制机制逐一建立,新的物质基础逐步奠定,今天的汉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所有这些,无不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汉阳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首五年来的实践和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及时把握新阶段的特点和机遇,建立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形成发展优势,推动汉阳实现新跨越;必须坚持民生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十一五”时期,我们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集聚度与关联度不高,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支撑区域快速发展的增长点不多,引进项目的质量效益还不高,重大项目推进力度仍需加大。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管理尚未实现精细化,城区综合功能和整体形象有待提升。四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越来越大。五是公共服务配套仍然不足,政府行政效能仍需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汉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加快。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汉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重战略叠加武汉,高铁时代将引领武汉成为中国4小时经济圈中心,为我区承接和提升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新生态新城列入武汉市“十二五”重点功能区之一,成为重振武汉雄风的重要增长极;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即将全面运营,产业升级的引爆效应不可估量;新港长江城和五里城市综合体启动开发,助推汉阳城市功能全面转型升级;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汉阳区位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汉阳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这些都将成为汉阳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基于对形势和区情的分析,区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共汉阳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前,《纲要》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是全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新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紧密结合汉阳区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中心城区功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汉阳发展的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一城、两园、三圈、四线”发展格局,致力转型发展,争先进位,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都市工业,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把汉阳逐步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市级文化旅游中心和适宜居住创业的繁荣生态新城区。为努力把汉阳建设成为“人文名镇、宜居家园、繁荣都市、幸福新城”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经济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00亿元和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7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旅游业综合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心城区中游位次。

城市建设指标:全面完成二环线内12个城中村综合改造,基本完成旧城风貌区等重点片区旧城改造。“七纵七横”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水、电、气管网覆盖率达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6%。单位GDP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完成省市目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滨江滨水生态特色日益显现,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社会民生指标: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同步发展,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平方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7万人。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必须突出以下五个发展重点:

一、以建设繁荣生态新城为方向,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协调发展。继续优化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以“一城、两园、三圈、四线”为总体构架,推动功能提升和环境优化,形成协调互动、相得益彰的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四新生态新城开发建设,使之成为辐射华中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和生态绿色人文低碳的宜居新城。积极推动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全面崛起,促进黄金口都市工业园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整合永丰西部13平方公里土地生态资源,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两型生态休闲园。逐步提升“三大商圈”集聚辐射功能,继续促进钟家村、王家湾两大商圈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五里墩商圈,实现三圈联动、错位发展。加快“沿江环湖四线”建设,依托现有重点项目和特色资源,全力打造长江沿线高端商务带、汉江沿线知音旅游和创意产业带、墨水湖沿线绿色生态新型社区带,以及环龙阳湖沿线生态休闲旅游带。

二、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增强主导产业的融合、集聚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优势明显、效益良好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国际会展博览中心,大力发展会展博览业,打造中部“会展之都”;着力推动医药物流提档升级,打造“中国医药物流港”;延伸汽车服务产业链,打造汽车贸易服务中心,力争会展、医药、汽车三大板块交易额分别达到1000亿元、900亿元和500亿元。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商贸业繁荣发展;集约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商品住宅;突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汉阳造”文化创意品牌,提升汉阳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依托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把汉阳打造成为富有楚风汉韵和滨江滨湖特色的文化旅游中心。优化提升都市工业。坚持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品牌发展,大力推进黄金口都市工业园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力争“十二五”期末形成2--3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群,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500亿元、税收20亿元。主动服务南太子湖共建区建设发展,依托东风本田二厂延伸汽车产业链,加快形成集汽车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汽车物流园区。

三、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创新活力。坚持改革先行、开放先导战略,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开放格局。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努力实现全区经济发展大循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广节能产品技术应用,力争“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排放较“十一五”下降10%。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投融资平台,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公共财政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黄金口科技孵化基地,积极培育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10亿元以上科技企业1-2家,孵化中小科技企业100家,力争1-3家企业在创业板或主板上市,年均转化高新技术成果15项以上。创新招商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出口载体,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区域发展环境。

四、以打造宜居宜业家园为重点,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城区形象。加强城市建设与综合管理,同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全力服务重点工程,推动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提速,继续推进“七纵七横”骨干路网建设,努力形成道路骨架健全、支路循环畅通、路网覆盖全面、空间层次丰富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区主次干管雨污分流修建规划,改变污水直排江、湖状况。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建设,基本实现汉阳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燃气管网覆盖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能互联新城区,初步实现城区“三网融合”。完善“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深入推进“六湖连通”工程,全面改善湖泊水体水质。加强湖泊及周边50米区域生态保护,彰显汉阳生态水城独有魅力。突出滨江滨湖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

五、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根本,改善社会民生,实现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更多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幸福新城。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各类人群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低收入市民住房需求。推进养老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加快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推进“五片三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教育强区。全面落实国家医改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汉阳特色文化品牌,力争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行列。全面贯彻落实计生政策,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学知识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力争和谐社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在全省有较大影响。深入开展平安汉阳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安全、百姓安居、社会安定。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我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乘势前进的关键年。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将对未来五年产生重大影响。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十届五次党代会的要求,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和武汉新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努力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2011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GDP综合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通过完善载体、培育特色,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功能提升,着力打造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四新生态新城建设。强力推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项目群建设,确保展馆顺利投入运营;积极推进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海洋乐园、假日酒店等二期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墨水湖南岸、四新大道入口公园等地块开发建设,力促深圳金地、上海绿地等开发项目早日建成。倾力服务中铁大桥局、中交二院、省交投集团等企业发展,加快建设路桥总部集聚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会展博览、金融商贸、设计创意、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武汉四新国际会展博览区。

推进三大商圈繁荣发展。彰显钟家村商圈区域影响力,推进汉商银座沃尔玛、万达影院早日开业,加快钟家村人防工程及地下商城建设,推进旧城风貌区、归元寺东片整体开发,打造集商贸商务、民俗宗教、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圈。促进王家湾商圈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汉城广场、二十一世纪购物中心、海天欢乐购、汉阳商务大厦、龙阳大厦、摩尔城二期、欧亚达二期、朗诗绿色街区等项目建设;拓展医药物流业发展规模,推进九州通总部大楼、民生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尽快启动医药食品城项目建设;壮大汽车贸易产业,加快启动695亩国际汽车城项目建设,逐步将王家湾商圈打造成为新的市级商业中心。加快推进五里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实施A、C片土地挂牌出让,做好B、D片土地挂牌前期准备工作,注重引进品牌企业,培植新兴商贸业态,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五里墩商圈。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力推进汉钢片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工业旅游、钢铁贸易、创意产业等功能,努力建设以集中展示“汉阳造”近代工业文化为主的武汉近代工业纪念馆,以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市场为主的企业总部集聚区,以广告软件、动漫游戏等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馆两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完成龟北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切实加快洗马长街项目引进步伐,着力推进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创意设计三大功能片区建设,引进高端企业,改善园区环境,扩大园区影响。

(二)巩固提升都市工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坚持工业强区,把发展新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走出一条园区承载、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

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推进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建设,加大黄金口科技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入驻力度,抓紧推进东南片109亩、西北片806亩土地招商出让,尽快启动西南片土地整理开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黄金口大道、金福路西段、金业路东段、百威循环路、四台匝道以及园区自来水管网改造等重点设施建设,完成苏泊尔二期、金牛管业供电专线建设。提高园区招商项目质量,着力引进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及配套企业。健全与南太子湖共建区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东风本田二厂加快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汽车配套产业,形成汽车贸易集散地。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食品加工、轻工电子、新型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亚太二期、金牛二期、苏泊尔二期、宝特龙二期、民意纸业、建银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华中办公自动化产业基地、健民药业、湖北中烟材料厂等项目选址建设。重点支持百威、苏泊尔、金牛、棒材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继续推进品牌培育工程,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名牌2个、市级名牌5个。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型都市工业园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继续加强对武烟、百威、棒材等重点耗能企业的动态管理,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资源回收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托型向科技型、清洁型、循环型生产模式转变。

(三)完善协调服务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充分发挥汉阳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围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健全重大项目策划工作责任制,抓紧策划储备一批对汉阳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支撑作用的项目。全力搞好拆迁安置,加快推进土地挂牌,促进省高速公路收费联网中心、九龙仓、省烟草、乐天百货、希尔顿酒店等项目尽快落地或开工建设。坚持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健全项目“绿色通道”服务机制,优化重大项目工作流程,强化立项、引进、融资、储备、实施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加速项目前期运作,降低项目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竣工率。力争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45.49亿元、开竣工各20项以上。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拓宽招商视野,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紧盯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上市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突出都市工业招商,依托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和南太子湖共建区,重点引进新兴战略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突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招商,依托商业地产项目,大力引进大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突出文化旅游项目和高端休闲娱乐业招商,发挥汉阳人文底蕴和山水资源优势,结合城中村改造产业用地和旧城改造商业开发面积,促进文化旅游业和服务业繁荣发展。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水平,力争全年引进内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以上。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税源大户的扶持力度,确保重点企业扎根汉阳。着力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项目设立、技术援助、企业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面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力争全年新办个体工商户4000家以上,工商企业1000家以上。

(四)全面加强建设管理,促进城乡面貌改观取得新进展

努力加快城市建设,切实改进城市管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力服务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地铁3号线、4号线二期、鹦鹉洲大桥、江汉六桥、二环线汉阳段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完成滨江大道一期、四新南路、四新北路、芳草路道路工程,为四新生态新城全面开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设国博大道二期、归元寺南路、桥机二路,实现米粮山立交、什湖大道、玫瑰园东路、陶家岭路等道路竣工通车。启动黄金口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建设陶家岭泵站、四新泵站及紫霞观垃圾场排污工程,完成老旧社区排水管网改造和城中村排水系统修缮。积极推进湖泊岸线整治,加快龙阳湖截污工程,推进“六湖连通”景观配套工程建设。推动长江江滩二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琴南、月湖堤外居民整体搬迁,保障堤防行洪安全。

加快城区改造步伐。大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完成前进、鹦鹉、沟咀、老关4村整村拆除,力争全年完成拆迁180万平方米。推动前进、邓甲、沟咀、汉桥等村改造项目挂牌,加快龙阳1号、蓝湾等开发项目及十里锦绣、世纪龙城、汉荣苑、汉城花园、鲤鱼洲组团等还建房建设,力争全年开工还建房280万平方米。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启动永丰西部生态休闲园建设。加强产业项目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服务汉城广场、陶家岭商务中心等城中村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铁桥建国大酒店年内开业。大力实施旧城改造,积极推进旧城风貌区、塑机片、朗星片、梅家巷片改造;继续加快世茂锦绣长江、华润中央公园等楼盘建设;重点加大杨泗港整体搬迁和拆迁进度,突出长江文化展示、港埠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娱乐等核心功能,打造武汉新港长江城。

改善市容环境面貌。着力夯实文明创建基础,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深化“大城管”工作格局,加快环卫市场化改革步伐,初步建立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在全市城管考核排名中争先进位。保持查违控违高压态势,强力拆除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违法建筑,坚决杜绝新增违法建设。加大违章占道执法管理力度,完善工地信息库建设,强力推进渣土运输专项整治。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加快绿地建设和绿化提档升级。落实门面招牌整治与楼宇亮化目标,提升夜间景观亮化档次。突出抓好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力争通过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五)注重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坚持改善民生与促进经济发展相协调,深入开展“改善环境年”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

重视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稳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学区制改革,探索学区内师资优化配置机制;完成拦江堤中学改扩建工程,启动小学标准化建设;重视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努力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启动市五医院西院建设项目,促进市中医院项目加快建设,力争琴断口街、永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投入使用。开展文体“特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免费开放区全民健身中心、图书馆。配合全市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完成扁担山铁血烈士公墓及黄兴铜像修缮工作。巩固深化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做好国防、老龄、计生、档案、广电、民防、仲裁、民族、宗教、侨台、机关事务、地方志、关工委等各项工作。

更加关注民生民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探索低保管理服务站模式,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升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时效。积极组织多层次职业培训,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确保全年新增就业人数850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50人。切实加强黄金口岸二期、桥机嘉园、惠民园二期、四期以及翠微苑、枫华苑二期、水墨雅苑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老旧住宅区物业提档升级工作,进一步提高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加快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新建3个“阳光家园”。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深化和谐社区、两型社会建设为抓手,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健全区接访中心管理,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着力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和重点疑难问题。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的“大调解”机制,重点建立交通事故、妇女维权、食品安全、劳动争议和征地拆迁等5大纠纷调解平台。深化平安创建,完善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加大对多发性侵财案件和大要案的侦破力度,确保居民区可防性案件下降3%。强化各类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规范市场秩序,提高食品、药品、农产品监测监管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杜绝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发生。

(六)切实提高执政能力,促进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促进行政运行更加“阳光、高效、廉洁”,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联系社会团体,支持工青妇工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加快推进法治汉阳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全国法治城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努力营造优良法治环境。

全面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和改进行政审批项目监督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切实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规范和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与范围,不断增强政府行政运作的透明度。完善绩效管理办法和行政督查机制,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建设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促进各项政策落实。不断强化公务员队伍管理,建立完善公务员依法行政制度、举报投诉制度和离岗培训制度。积极完善惩防腐败制度体系,依法开展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深入开展行业纠风和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对民主权利保障、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腐败预警防控体系,努力保持清廉政府形象。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2011年,区政府将遵循“普惠、量力、当年”的原则,着力办好以下7件实事:

1、提高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福利待遇。

2、新增经济适用房1000套、廉租房455套,实现廉租房租金补贴应保尽保。

3、完善5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药品“零差率”有效降低群众就医费用,投资改扩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在老旧住宅区安装楼道灯24000盏,维修、设置休闲椅、晾衣架等便民设施1200个。

5、对全区32座无人管理公厕按二类以上标准进行维修改造,落实日常管理。

6、在主干道、连通道安装1500个视频探头,形成骨干视频监控网络。

7、完成二桥小学整体重建主体工程和机关幼儿园改建项目,新增2所公办幼儿园。

各位代表,汉阳振兴正当其时,汉阳崛起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为我区实现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区长信箱

意见征集

问卷调查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区长信箱

意见征集

问卷调查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