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6岁生日。设计寿命100年的它现在还处于壮年,身体硬朗。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从1957年10月15日至今,平均每天300列火车、10万辆汽车通过。
挤在大桥上看渡江节,坐在大桥下吹的江风,还有无数次坐在公交车上过桥回家,桥底江滩打卡拍照......大桥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武汉人的生活。
此刻,身在汉阳的我们,由衷地想大声说:武汉长江大桥,生日快乐!
长江上,一眼望六桥。摄影:Feehom飛鴻
长江上本没有桥,1957年的金秋十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当时整个武汉,万人空巷,举国瞩目。
据当时《长江日报》记载:“长江大桥四周的龟山、凤凰山、蛇山,沿着长江的两岸,汉阳建桥新村的街道上,莲花湖畔,和武汉三镇高大的建筑物上,都聚满了人群。”
1957年10月15日通车当天,三辆解放牌卡车满载着少先队员开道前行,之后是轿车/客车/卡车组成的车队,车队后面是十二条龙灯、十头狮灯、十只采莲船,非常热闹。
如今,66年过去,全桥无变位下沉、无重大病害。桥梁专家预测,经科学养护,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的使用寿命至少可达100年以上。
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
去年12月,武汉长江大桥自1957年建成通车以来,首次迎来桥头堡的修缮。
本着保持原有外观颜色的基础进行,汉阳岸桥头堡经过保护修缮展露新颜,外立面灰色石材更显沉稳大气。
站在桥头堡上,桥下江水奔涌,桥上车水马龙是独属江城的往来纵横。
2023年汉马冠军何杰和亚军杨绍辉正奔跑通过武汉长江大桥的10公里补给点。
每年四月,天南海北的江湖好汉聚首江城,踏上武汉马拉松的路程,从汉阳经过武汉长江大桥,一路奔向终点。
每年7·16渡江节,长江大桥是最佳观景位。不管是抢渡赛还是横渡方阵,赛程都尽在掌握。
十月,满城桂花依次盛放。有风的日子,开车穿行过桥,馥郁桂香填满整个秋日。
武汉长江大桥,是天然观景平台。 图@汉声HANS
每年国庆,桂花盛开,武汉长江大桥,挂满国旗。
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国庆期间,五星红旗与武汉长江大桥组成最美丽风景线,是怎么拍都好看的城市背景板。
夜晚时刻牵手漫步,在大桥上看一场两江四岸灯光秀,都是绝妙的打卡之旅。
66年来,武汉人对大桥的骄傲和情结,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毛主席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开启征途。
自它开始,十余座桥梁依次搭建于武汉江湖之间。
月湖桥,连接汉阳梅子山通道和硚口路高架桥。
其中,作为全武汉唯一环绕长江、汉江两江绵长岸线的主城区,汉阳拥有11座跨江大桥(跨长江4座,跨汉江7座),自带C位区位优势,拥有便捷城市交通。
全长322.37米的江汉一桥,是汉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桥梁;总投资80亿元的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主缆连续的三塔四跨悬索桥。
鹦鹉洲长江大桥,连接鹦鹉大道和复兴路; 江汉一桥,连接汉正街和古琴台。
2021年通车的汉江湾桥,是汉江上最宽、跨度最大的桥,一道工业灰链接了汉阳与硚口。
1700米主桥一跨过江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是武汉首座双层公路大桥,跨度结构、通行能力创世界之最。
江汉湾桥,连接解放大道-琴台大道;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国博跨线桥和白沙洲大道高架。
随着一座座桥梁的成功构建,让汉阳逐渐形成立体空间格局。
互通式立交桥连接城市环线、跨江大桥,与地铁、高铁、航空无缝对接、立体衔接,引领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晴川桥,连接集家嘴和南岸嘴。
在天堑变通途的征途中,背后其实还有一支“武汉造桥天团”,为中国桥梁事业增添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田桥,连接知音大道和古田二路。
1953年4月1日,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成立,即“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我们庆祝武汉长江大桥66岁生日的同时,中铁大桥局,这个全球设计建造大型桥梁最多的企业,今年也迎来成立70周年的“高光时刻”。
中铁大桥局机关老楼,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建。
2018年,中铁大桥局机关乔迁汉阳四新新址桥梁科技大厦,设计分公司在建桥街道老楼办公。
汉阳更是聚集了包括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中字头”、“省字头”行业龙头工程勘察设计与建造企业。
拥有全省首个城建特色区级CIM平台,成功打造全市首个工程建造类设计之都示范园,形成了集科研、咨询、勘察、设计到建造的全产业链。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大桥全长55公里,总投资1269亿元民,中铁大桥局参建。图@林远
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建桥难度甚至比武汉长江大桥还大,由中铁大桥院勘察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耗时8年之久。图@Jubair Bin Iqbal
100多年前的汉阳,因“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闻名全国,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
如今的汉阳,则立足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以“中字头”龙头企业引领,用设计为“火车头”拉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新汉阳造”标签。
桥于武汉、于汉阳,早已不止便捷交通这一种功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天堑都能变通途,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武汉的每座大桥几乎都在工程史上拥有姓名,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博物馆”。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每一个你我之间,也总有与大桥有关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